English

财富面前的“伊甸园”

1998-05-07 来源:光明日报 范培松 我有话说

唐晓玲的《家园》描写了苏南乡村的农民在新时期的创业史。作品展示了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艰难历程。建国以来,我们所受的教育,是把财富同剥削同腐朽联系在一起。改革开放以来,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,财富又得到重新肯定。财富的重新肯定,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尤其在最敏感的爱情园地里,势必激起种种的裂变。《家园》正为我们展示了在财富庞然大物面前的“伊甸园”里的种种变化。

把《家园》中的描写归纳一下,在财富面前的“伊甸园”里的变化有四类:

第一类:忠贞型。企业家杨建华和他的夫人廖青枝,是忠贞型夫妻的楷模。在财富的庞然大物前,爱情之树更为巍峨。

第二类:欺诈型。企业家黄互助和杨丽丽的结合是财富的指使,财富是他们的媒婆。他们的结合的结晶是:无休无止的争夺、厮杀,最后黄互助被杨丽丽告发,而导致两人关系破裂。

第三类:两极分化型。银行行长杨志刚和梅芝,即可称为魔鬼与天使的结合,两极分化型的结局常常是两个极端:魔鬼更魔鬼,天使更天使。

第四类:买卖型。以货币交换肉欲。黄福田手下的供销员蒋承芳和发廊雷小姐的关系,就属此类。女人把身体作为商品,男人以财富去觅取,无任何感情可言。

从对财富的态度看,文学的传统似乎始终是鄙视、嘲弄金钱财富,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和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,一直是人们嘲笑的丑角。《家园》却没有如此。作者对杨建华获得金钱后又失去金钱,经过拚搏又重新获得金钱的过程的描写,充满了同情。但面对财富的拨弄,“伊甸园”里所发生的变化,作者的心态却极其复杂和矛盾,其中有许多处理方法应该引起我们重视。

首先,作者既想揭示财富对人们精神的腐蚀,又不愿挫伤人们对财富追求的热情。对于作者来说,确实处在二难窘境。她既看到了财富的腐蚀,但又要肯定人们对财富追求的行动和热情。在这一点上,作者是有创造性的。作者在描写黄福田的妥协时,没有苛求没有谴责,也没有掩饰,而只是原汁原味地把它显示给读者。这或许因为作者也实在拿不出良方来,她能把问题如实告诉读者,也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了。

其次,在财富和爱情之间,作者又企图以皈依传统来保持爱情之树常绿。作者或许认为,只有传统才能拯救未来,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杨建华和廖青枝的描写上。这对夫妇厮守到最后,作者是把他们作为一个范本推荐给读者。事实上,杨廖最后的忠贞不渝,更多的是传统的力量起了决定作用。作者是那样虔诚地来描写廖青枝的贤,她对杨建华迁就,包容,委曲求全,以失去自我为代价,把自己作为杨建华的一部分和影子,终于感动了杨建华这个“上帝”,说穿了,廖是一个贤妻良母。作者想借廖青枝这一形象,让传统的伦理道德跨越时代,在财富面前重新闪光。这虽则是一种见解,但不管怎样,杨、廖的爱情的内涵还较单薄,相互忠贞的共同的基础也未明显揭示,有一种理念的苍白。

应该说,作者对第二类和第三类爱情的描写,是下了功夫的。她着力勾划了爱情在财富的浸袭下的变色变质变味,而且没有简单化。读者从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因果逻辑,也可以窥视到财富这个庞然大物操纵下的一幕幕的荒唐。读者还可以看到,在追求财富的同时,圣洁和罪孽共存。这,就是这部新的创业史的特征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更可以看到杨建华、黄福田等创业的艰难。倒退没有出路,不能让明天再返回到历史的过去,只能对明天提出善意的忠告。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,写出了在财富庞然大物面前的“伊甸园”的种种变化,目的也就是为明天提出忠告,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